作者 王杨文
一、腰椎间盘是什么?
如果把脊柱比作一栋高楼的“承重墙”,那么腰椎间盘就是每层楼之间的“减震器”。它们位于腰椎椎体之间,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。纤维环像坚韧的“轮胎”,髓核则像富有弹性的“果冻”,共同承担缓冲压力、维持脊柱灵活性的重任。
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、劳损积累,椎间盘会逐渐脱水、失去弹性。当纤维环破裂,髓核突出压迫到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,就会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(简称“腰突”)。
二、为什么会得腰椎间盘突出?
腰椎间盘突出并非单一原因导致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- 退行性变:30岁后,椎间盘含水量自然下降,弹性减弱,轻微外力即可导致突出。
- 长期劳损:久坐、弯腰搬重物、姿势不良,导致椎间盘持续受压,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。
- 遗传因素:部分患者存在胶原蛋白合成异常,纤维环强度天生不足,更易早发腰痛。
- 急性外伤:车祸、高处坠落等垂直暴力,可直接导致纤维环瞬间破裂。
- 其他因素:肥胖、吸烟、妊娠等也会增加腰椎负担,加速椎间盘退变。
三、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
腰椎间盘突出最典型的症状是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,但具体表现因人而异:
症状表现与原因
腰痛钝痛或电击样,咳嗽、打喷嚏时加剧,因突出物刺激神经根。
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侧、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背或足底,提示L5或S1神经根受压。
麻木与无力小腿外侧、足背麻木,或出现足下垂(踮脚困难),因神经长期受压导致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。
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失禁、会阴区麻木,提示马尾神经受压,需立即手术,否则可能留下永久后遗症。
四、如何确诊?
确诊腰椎间盘突出需结合症状、体格检查与影像学:
- 体格检查:直腿抬高试验(SLR)阳性(抬高<60°即诱发疼痛)是典型体征。
- 影像学检查:
- MRI:首选,清晰显示突出部位、程度及神经受压情况。
- CT:观察骨性结构,判断是否存在椎管狭窄或钙化。
- 肌电图(EMG):评估神经损伤程度,辅助定位受压神经根。
五、科学治疗:阶梯化方案
腰椎间盘突出90%以上可保守治疗,仅少数需手术。治疗遵循“阶梯化”原则:
阶段治疗策略
急性期(0-2周)短期卧床(≤3天),药物缓解症状(非甾体抗炎药、肌松剂、营养神经药物)。
康复期(2-6周)物理治疗(牵引、超短波)、麦肯基疗法(俯卧伸展训练)、核心肌群激活(如“死虫式”)。
慢性期(>6周)若保守治疗无效,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,可考虑微创手术(椎间孔镜、射频消融)。
紧急情况出现马尾综合征或进行性肌力下降,需急诊手术解除压迫。
六、日常预防与护理:给脊柱“减负”
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重于治疗,关键在于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:
- 姿势管理:
- 坐姿:腰部垫支撑枕,保持髋膝90°,避免久坐(每1小时起身活动)。
- 搬重物:蹲下挺直腰背,物体贴近身体,避免弯腰发力。
- 运动建议:
- 推荐:游泳(自由泳最佳)、普拉提、八段锦,强化核心肌群。
- 禁忌:高尔夫挥杆、仰卧起坐、硬拉,这些动作会增加腰椎剪切力。
- 营养强化:
- 补充胶原蛋白肽(每日1.5g)与维生素C(200mg),促进椎间盘修复。
- 抗炎饮食:多吃三文鱼(富含Ω-3)、姜黄粉、深绿色蔬菜。
- 误区破解:
- “推拿能把突出按回去”:错误,暴力推拿可能加重损伤。
- “必须睡硬板床”:错误,过硬床垫导致肌肉紧张,中等硬度(7分区弹簧床垫)更佳。
- “疼痛消失即治愈”:错误,无症状期仍需强化核心肌群,预防复发。
七、结语:你的腰椎,由你守护
腰椎间盘突出不是“老年病”,20-40岁青壮年才是高发人群,尤其是久坐的上班族。它像一位沉默的“杀手”,早期症状轻微,易被忽视,而一旦出现神经损伤,可能追悔莫及。
请记住,腰椎的健康藏在每一个日常动作的细节里:端正坐姿、科学搬重物、坚持核心锻炼。当你开始重视这些细节,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积攒一份无痛的底气。
毕竟,人生很长,别让腰椎间盘突出,成为你追梦路上的绊脚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