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醉科 蒋金明
提到手术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术中麻醉是否安全、术后伤口会不会疼。但有个“术后小麻烦”,发生率高达20%-30%,高风险人群甚至超过70%,却常被忽视——它就是术后恶心呕吐(PONV) 。不少患者术后刚清醒,就被一阵恶心感裹挟,甚至呕吐不止,不仅加重伤口疼痛,还可能引发脱水、误吸等风险。今天就来聊聊术后呕吐的“来龙去脉”,帮你提前了解、少受困扰。
首先:什么是术后呕吐?
术后呕吐不是单一症状,医学上更准确的说法是“术后恶心呕吐(PONV)”,指的是术后24小时内出现的恶心、呕吐症状,部分患者可能延续到术后48小时。别觉得“吐几次没关系”,轻度恶心会让患者烦躁不安、影响休息;严重呕吐可能导致伤口裂开(尤其是腹部手术)、食管黏膜损伤,最危险的是“误吸”——呕吐物呛进气管,可能引发肺炎甚至窒息,给术后恢复埋下隐患。
其次:为什么术后会吐?3大因素在“搞鬼”
术后呕吐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,而是麻醉、手术、患者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麻醉药物是最主要的“推手”。
1. 麻醉药物:最常见的“诱因”
麻醉过程中用到的两类药物,最容易触发呕吐:
- 阿片类镇痛药:术后为了缓解疼痛,医生常会用吗啡、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。这类药虽能止痛,却会减慢胃肠道蠕动,让食物在胃里“待太久”,同时还会刺激大脑里的“呕吐中枢”,诱发恶心呕吐。
- 吸入麻醉药:像七氟烷、异氟烷等吸入式麻醉药,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,部分患者对其敏感,术后清醒时就容易出现呕吐反应。
2. 手术类型:这些手术风险更高
不同手术对身体的刺激不同,以下几类手术更容易引发术后呕吐:
- 胃肠道手术(如胃切除、肠吻合):手术直接操作胃肠道,会暂时打乱胃肠功能,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慢,食物滞留易诱发呕吐;
- 妇科手术(如剖宫产、子宫肌瘤切除):女性盆腔神经丰富,手术刺激可能通过神经传递到呕吐中枢;
- 眼科手术(如斜视矫正术):眼部与大脑神经联系紧密,手术操作可能间接“惊动”呕吐中枢,尤其儿童患者更明显。
3. 患者自身:这些人更容易“中招”
如果有以下情况,术后呕吐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:
- 性别:女性(尤其是育龄期女性)风险是男性的2倍,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;
- 病史:有晕车、晕船史的人,身体对“刺激”更敏感,术后也容易吐;
- 既往史:以前做过手术且出现过术后呕吐的人,再次手术时风险会增加;
- 其他:术前焦虑紧张、睡眠不足,或术前没按要求禁食禁水(比如偷偷吃了东西),都会增加术后呕吐概率。
最后:术后呕吐能预防吗?
当然能!目前医生会通过“术前评估+术中干预+术后管理”的方式,降低术后呕吐风险,患者和家属只要配合好就行。
1. 术前:做好这2件事
- 严格遵医嘱禁食禁水:一般要求术前6小时不吃固体食物(如米饭、肉类),术前2小时不喝清流质(如水、不含果肉的果汁)。别觉得“饿肚子不好”,空腹能减少胃内食物残留,降低术后呕吐和误吸风险;
- 主动告知病史:术前和麻醉医生、手术医生说清楚——有没有晕车晕船史、以前术后吐过没、有没有过敏史(比如对某些止吐药过敏),医生会根据这些调整方案。
2. 术中:医生会“主动干预”
麻醉医生会在术中就做好预防:比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,换成对胃肠道刺激小的镇痛药;或在术中直接给一次止吐药(如昂丹司琼、托烷司琼等),提前“阻断”呕吐反应。
3. 术后:注意这3点
- 控制疼痛别硬扛:术后疼得厉害,身体会处于“应激状态”,反而容易诱发呕吐。如果疼,及时按呼叫器要镇痛药,医生会平衡“止痛”和“防吐”,不会让你“疼到吐”;
- 慢慢恢复饮食:术后别着急吃东西,先从清流质开始(比如米汤、温水),小口慢喝,没恶心再过渡到半流质(如粥、烂面条),最后再吃普通食物,给胃肠道“适应时间”;
- 适当活动:术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早点下床活动(比如在病房走几步),能促进胃肠道蠕动,帮助食物消化,减少呕吐可能。